促进产业得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资源
报告指出:“促进我国产业走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培育一批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制造业作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居民生活的美好需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培育世界一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加强制造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技术人才队伍以低技能人才为主,而高技能人才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根据人力和社会事务部的统计,熟练工人占我国就业总人数的19%左右,而在高技能人才中仅占5%。这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日本高级技术工人所占比例为40%,而德国则高达50%。中国制造业正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将继续增长。只有加大对多层次人才的培养,才能有效地解决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帮助我国制造业走上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这主要包括培养与研发相关的创新型技术人才、核心零部件设计与生产、品牌培育、专业服务相关管理和服务型人才等。
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和核心技术研发和生产的主体。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把重点放在关键的科技领域和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上,对能够培养专业技术研发人才的机构给予相应的支持。企业要加大内部R&D投入,提高研发人员的创新能力,从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高校要重视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人才,为创新创造坚实的基础。
加强对高技能、高专业人才的培养。技术人才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扩大办学规模,完善办学体制,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校企合作。企业需要在吸收外来人才的同时,努力做好现有人才的职业培训和潜能培养,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高校应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践经营能力,培养高技能的人才。
加强国际管理人才培养。管理人才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组织领导力量。企业可以吸收管理与统筹、市场销售、品牌运营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制定内部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跨部门人才流动机制,提高管理人才协调各部门业务的能力。同时,鼓励和支持职工参观学习有关国际组织和世界500强跨国企业,加深对国际标准和先进管理制度的了解和掌握。高校应增加国际先进标准和先进管理相关课程,提高管理专业学生的国际沟通能力,建立和完善“跨学科+校企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加强服务型人才培养。服务型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证.为培养服务型人才,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开设心理学、商务礼仪等服务型人才培养课程,以改善人际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
关键词: